在江西東部的大山內,有一個常住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縣城,靠做面包走出了20多位億萬富翁、160多位千萬富翁,這就是“中國面包之鄉”——資溪。我們熟悉的“鮑師傅”“詹記”“瀘溪河”等品牌,都是資溪人闖蕩中國面包界的縮影。
30多年前,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當時的資溪人渴望著生活能有新奔頭。1987年,在資溪縣馬頭山鎮楊坊村長大的退伍軍人張協旺在江西省鷹潭市開了一家面包店,取名“鷺江面包店”,自此資溪人有了第一家面包鋪子。
外形小巧、外酥里嫩、奶香四溢的小餐包,是資溪面包的代表產品。靠著這樣的小餐包,“第一代資溪面包人”完成了農民到商人的“蛻變”。許多人經過艱難的“幾輪”打拼才站穩腳跟,逐漸找到面包生意的“門道”。
像張協旺這樣的“第一代資溪面包人”在經營規模逐步擴大時,通過親幫親、鄰帶鄰的方式,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縣,使得資溪面包產業不斷發酵膨脹。楊坊村也得名“中國面包第一村”。
在資溪面包產業的起步階段,政府就開始提供小額“面包貸款”。只要有人想去外地開面包店,很方便就能貸到幾千至數萬元不等的啟動資金。20多年前,資溪縣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面包行業協會,為在外地的面包商戶提供法律、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援助。
幾十年間,資溪走出了超4萬人的“面包軍團”,把16000多家面包店開到了國內外1000多個城市,“承包”了千家萬戶茶余飯后的點心。
賺了錢的“資溪面包人”,又回到家鄉投資近30億元,十余家企業建成投產,生產更加規范智能。讓資溪面包由小作坊向大生產、小家庭向大集團轉變。
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資溪面包產業,不斷加快工廠化、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突破,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全產業鏈模式。2018年,資溪縣啟動建設資溪面包食品產業城,涵蓋中西點綜合工廠等烘焙主產業鏈企業,以及油脂、鮮奶等副產業鏈企業,并配套建設面包商學院,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烘焙業的“新航母”。
隨著資溪面包品牌做大做強、遠銷海外,如今,資溪縣農民純收入的60%都來自面包產業。
穿行在資溪縣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面包店、面包培訓中心、面包文化館,面包文化已融入這座小城的脈動,逐漸長成為具有現代競爭力的產業,展現出江西人實干創新的精神底色,彰顯出中國民族品牌的強勁活力。
統籌:劉佩、杜瑞
記者:余剛、劉佳敏
編導:羅林嵐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本文鏈接:http://www.9978217.cn/v-146-920.html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一“業”成名丨面包“總動員”!“走”天下也“香”家鄉
相關文章:
物流業務員工作總結01-31
超市銷售工作總結09-04
施工承包安全協議12-14
物業管理求職信10-09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2-12
十八歲成人禮發言稿11-22
江蘇揚州概況導游詞11-09
幼兒園的邀請函09-05
《窮人》文章續寫結局01-13
元旦游記作文11-22
看海與出海的哲理小故事11-09
武則天的的成語故事:請君入甕11-09
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黑龍江2025年高級經濟師報名簡章04-13
特教學校校本研修方案范文8篇08-15
中秋的現代詩歌07-20
柏拉圖的政治理論范文8篇08-15
安全隱患評估制度范文8篇08-15
安全工作計劃目標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