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期待AI+機器人,能給合成化學帶來什么新的發展可能。”最近在滬舉行的“合成化學研究新范式——機器人融合AI研討會”上,擔任大會主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麻生明給出了一份“試用報告”。
去年6月,麻生明團隊收到一臺由晶泰科技為其定制的智能手套箱合成工作站,實驗效率由此翻了數十倍。可“好用”之外,他也有些擔心。“按部就班”做實驗的機器人,有可能會忽略化學發現中最重要的“偶然性”。
如果機器人能自主從海量實驗數據中找出“與眾不同”,并交由人類科學家判斷,對創新的提升將更加顯著。對于這一點,高校與企業已形成共識,下一步他們都將從各自優勢出發,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的自主化。
從一天做一個,到一次48個
合成化學家的工作核心在于挑戰化學空間的廣袤無垠,麻生明就在聯烯的合成、反應、性質等方面探索了近三十年。
過去他們的研發方式是:人工做實驗,不斷試錯,大浪淘沙。現在范式正在變化,越來越多機器人自動操作化學合成平臺正在真實科研場景中發生。去年7月,全球首個AI化學機器人登上《自然》雜志封面,它每天工作21.5小時,其余時間用來充電,僅8天就自主完成688個實驗,并從中發現了比初始配方活性高6倍的光催化劑。
AI制藥企業晶泰科技在上海建有全球最大的生物醫藥機器人實驗室,100多臺機器人們不知疲倦地完成加粉、加液、震蕩、反應等化合物合成的高頻環節,一次可進行幾十甚至上百個實驗。
去年,晶泰科技為麻生明團隊的實驗室定制開發了能進行ATA反應研究的智能合成工作站。ATA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用于合成多取代聯烯化合物。這一化學反應的流程長、步驟多且操作復雜,要用機器人實現并不容易。雙方花費幾個月改進方案,終于滿足實驗團隊的使用需求,也完成了設備數據的本地化。
麻生明透露,“我們原來做化學實驗,平均每個學生一天做一個,做兩個就算比較厲害,使用晶泰的智能合成工作站后,一次能做48個實驗,效率提升很快。”
不要讓機器錯過“偶然性”
智能合成工作站的“好用”符合麻生明的預期,不過當下對實驗結果的解讀還無法依賴機器人。在他看來,目前AI在化學領域的價值仍以提升效率為主,而且必須要注意的是,化學發現很多時候是基于偶然性,但通過已有知識訓練出來的機器卻常常會泯滅這種偶然“靈光一現”。
AI賦能化學,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保持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從長遠看,當然是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智力水平,但訓練模式的“微調”也是路徑之一。對于后者,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健有一個有趣發現——實驗中的“負樣本”——那些無法完成實驗的“失敗經驗”,正成為提升大模型智力的一條捷徑。
晶泰科技內部會定期組織“AI科學家”和人類科學家比賽,在最近幾次AI反應預測能力比拼中,針對某兩種反應類型的成功反應預測上,晶泰科技自研的AI垂類模型的準確率均超過80%,與人類科學家旗鼓相當;而對失敗反應預測的識別率上,AI準確率則是人類的一倍以上。
這一發現暗合了科學家對機器人的真實需求。麻生明心中的“理想機器人”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找到異常之處并交由他判斷,而非只是按照設計執行大規模、重復性的標準化流程。
馬健表示,晶泰科技正在為提升機器人的自主性,而與科學家、產業界開展深度合作。他們下一步目標是建設“自動駕駛實驗室”,在完成一次實驗后,能立即分析結果,并自主設計和啟動下一次、更優化的實驗,形成快速迭代的“設計-執行-學習”閉環。
“我非常期待AI+機器人,能給合成化學帶來什么新的發展可能。”最近在滬舉行的“合成化學研究新范式——機器人融合AI研討會”上,擔任大會主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麻生明給出了一份“試用報告”。
去年6月,麻生明團隊收到一臺由晶泰科技為其定制的智能手套箱合成工作站,實驗效率由此翻了數十倍。可“好用”之外,他也有些擔心。“按部就班”做實驗的機器人,有可能會忽略化學發現中最重要的“偶然性”。
如果機器人能自主從海量實驗數據中找出“與眾不同”,并交由人類科學家判斷,對創新的提升將更加顯著。對于這一點,高校與企業已形成共識,下一步他們都將從各自優勢出發,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的自主化。
從一天做一個,到一次48個
合成化學家的工作核心在于挑戰化學空間的廣袤無垠,麻生明就在聯烯的合成、反應、性質等方面探索了近三十年。
過去他們的研發方式是:人工做實驗,不斷試錯,大浪淘沙。現在范式正在變化,越來越多機器人自動操作化學合成平臺正在真實科研場景中發生。去年7月,全球首個AI化學機器人登上《自然》雜志封面,它每天工作21.5小時,其余時間用來充電,僅8天就自主完成688個實驗,并從中發現了比初始配方活性高6倍的光催化劑。
AI制藥企業晶泰科技在上海建有全球最大的生物醫藥機器人實驗室,100多臺機器人們不知疲倦地完成加粉、加液、震蕩、反應等化合物合成的高頻環節,一次可進行幾十甚至上百個實驗。
去年,晶泰科技為麻生明團隊的實驗室定制開發了能進行ATA反應研究的智能合成工作站。ATA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用于合成多取代聯烯化合物。這一化學反應的流程長、步驟多且操作復雜,要用機器人實現并不容易。雙方花費幾個月改進方案,終于滿足實驗團隊的使用需求,也完成了設備數據的本地化。
麻生明透露,“我們原來做化學實驗,平均每個學生一天做一個,做兩個就算比較厲害,使用晶泰的智能合成工作站后,一次能做48個實驗,效率提升很快。”
不要讓機器錯過“偶然性”
智能合成工作站的“好用”符合麻生明的預期,不過當下對實驗結果的解讀還無法依賴機器人。在他看來,目前AI在化學領域的價值仍以提升效率為主,而且必須要注意的是,化學發現很多時候是基于偶然性,但通過已有知識訓練出來的機器卻常常會泯滅這種偶然“靈光一現”。
AI賦能化學,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保持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從長遠看,當然是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智力水平,但訓練模式的“微調”也是路徑之一。對于后者,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健有一個有趣發現——實驗中的“負樣本”——那些無法完成實驗的“失敗經驗”,正成為提升大模型智力的一條捷徑。
晶泰科技內部會定期組織“AI科學家”和人類科學家比賽,在最近幾次AI反應預測能力比拼中,針對某兩種反應類型的成功反應預測上,晶泰科技自研的AI垂類模型的準確率均超過80%,與人類科學家旗鼓相當;而對失敗反應預測的識別率上,AI準確率則是人類的一倍以上。
這一發現暗合了科學家對機器人的真實需求。麻生明心中的“理想機器人”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找到異常之處并交由他判斷,而非只是按照設計執行大規模、重復性的標準化流程。
馬健表示,晶泰科技正在為提升機器人的自主性,而與科學家、產業界開展深度合作。他們下一步目標是建設“自動駕駛實驗室”,在完成一次實驗后,能立即分析結果,并自主設計和啟動下一次、更優化的實驗,形成快速迭代的“設計-執行-學習”閉環。
本文鏈接:http://www.9978217.cn/v-146-3063.htmlAI賦能化學,機器人如何“靈光一現”
相關文章:
國內手機出貨量前十出爐:iPhone遙遙領先!REDMI K80成唯一上榜國產旗艦06-10
淚水的經典優美句子01-13
經典早安朋友圈問候語29條01-07
工地實習總結01-30
護士交班報告范文10篇08-15
班干部失職檢討書12-09
大學教師辭職信最新10-05
學校防校園欺凌承諾書07-26
6S學習心得體會10-08
中學生教師節演講稿07-26
假如我是小學作文03-14
堅強的經典段落12-05
給早戀同學的一封信11-09
電影《我本是高山》觀后感10-26
2025年3月新疆計算機三級成績查詢時間及成績查詢入口04-21
民辦中醫藥學院有哪些02-16
同學互評評語及給學生評語【12篇】11-21
九日和韓魏公詩歌鑒賞12-28
致同學詩歌小學11-16
大學生畢業感言簡短精辟06-23
寒假的日記01-30
醫院應對暴雪的應急預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