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如今,回望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次公開活動,更顯意味深長。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走進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
國家博物館,歷經百年風風雨雨。《復興之路》展覽,濃縮百年崢嶸歲月。歷史感撲面而來。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
駐足于此,總書記一番話穿越時空——
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昨天、今天、明天,在承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殿堂交匯、連接、貫通。
對于博物館,總書記情有獨鐘:“我曾多次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
走過百年的中國博物館事業、如今遍布全國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蘊藏著“何以中國”的答案,昭示著“將往何處”的路徑。
在這里,我們感悟一份對歷史的自覺——
2014年,首都博物館,總書記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2015年,西安市博物院,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2021年,廣西民族博物館,感慨“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在綿延不絕的歷史中,探尋治亂興衰的啟迪。
在這里,我們體會一份對文明的自信——
2016年,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總書記指著秦朝兵馬俑自豪介紹:“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陜西。也是我的老家。”2017年,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細細察看出土青銅器、陶器,有感而發:“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2024年,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佇立于何尊前久久凝思:“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于璀璨的文明長河,汲取堅定自信的力量。
歷史觀、文明觀,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大棋局。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文明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歷史將延伸到更廣闊的未來。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記者黃玥)
本文鏈接:http://www.9978217.cn/v-146-237.html學習手記|這里有我們的昨天今天明天
相關文章:
經典傷感情書05-23
哲理的人生語句300條12-07
優美句子摘錄11-26
微博經典英文語錄整合07-26
出納見習報告總結02-24
三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2-12
物業管理員工作總結08-23
北京市個體工商戶雇工合同11-16
育兒實踐心得體會04-26
破繭成蝶議論文04-21
森林童話小學作文02-19
譚晶《粉墨春秋》歌詞01-12
假如我是一支粉筆優秀作文01-03
電子信息類專業學什么10-29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在哪里09-04
《海棠》原文及翻譯賞析01-19
國家公祭日的宣傳標語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