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聚焦前沿算法、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方向,設立了23家人工智能領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25北京科技周期間,記者獲悉,這些重點實驗室近期取得了多項成果,北京人工智能第一城正加速建設。
2024年,北京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3458.7億元,同比增長28.8%,增速創近三年新高;全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突破2400家,同比增長9%,約占全國一半,其中獨角獸企業36家,占全國半數以上。全市已備案上線大模型132款,位居全國首位。社會融資規模約440億元,占全國四成以上。
科學導航平臺已應用,助力科研人員高效學術探索
作為科研新范式,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是專注于AI4S領域研究與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科學智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
近日,由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與深勢科技聯合打造的新一代AI4S科研知識庫與AI學術搜索平臺——Science Navigator(科學導航)正式上線。
2025北京科技周期間,記者探訪了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據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鑫宇介紹,大多數科學研究確實是從文獻檢索開始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科研人員平均60%的時間耗費在文獻查閱、數據篩選等基礎工作上。但這一過程長期被兩大難題困擾:資源渠道與提煉關鍵詞。更令人頭疼的是傳統檢索的“試錯法”——研究者需要反復調整關鍵詞組合,往往在輸入兩個關鍵詞后便匆忙按下回車,結果卻常偏離真實需求。
大語言模型的崛起帶來了轉機。通過自然語言提問,研究者可以繞過繁瑣的關鍵詞組合,直接描述問題,降低提問精度要求。然而,回答精準程度以及仍需手動二次檢索驗證的問題,仍是待解決的痛點。
目前,科學導航平臺已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線應用。這一平臺顯著提升了多模態科學元素搜索和理解的能力,可識別分析文獻中的化學分子式、圖表和實驗數據等多模態科研數據、全面精確理解科學內容,目前已覆蓋全球1.6億篇文獻。
“平臺幫助科研人員平均文獻搜索時間縮短90%以上,對專業領域復雜問題的問答準確度達到95%以上。”李鑫宇舉例說,當用戶提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突破”這類問題時,系統不僅生成基于多篇頂級期刊論文的綜合回答,更直接提供每篇文獻的可點擊入口。這種“回答即入口”的設計,既規避了大模型的幻覺風險,又將傳統檢索的文獻驗證環節大幅簡化。未來,科研人員可以擺脫繁瑣的信息搜索,把更多時間交給真正的科研。
近期,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還發布了另一項成果——Uni-Lab-OS智能實驗室操作系統。
實驗室里,機械臂與AGV(自動導引車)高精度協同操作,AI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調整實驗方案,自動產出和分析的實驗數據反哺算法模型——這已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實驗室從“工具集合”進化為“具身智能體”的時代已然來臨。
李鑫宇表示,這個打通“讀、算、做”閉環的操作系統——Uni-Lab-OS智能實驗室操作系統,可以解決傳統實驗室手工操作低效、設備孤立及數據分散的痛點,為科研人員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一成果打通了AI for Science各項基礎設施,實現數據、知識、模型與儀器的鏈接,助力傳統實驗室向自動化智能化躍遷升級。”
系統布局5家具身智能領域市重點實驗室
隨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具身智能系統正逐步走向多功能高效協同的階段。
2024年底,北京市科委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北航、北工大、北交為依托單位,系統布局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重點實驗室,圍繞具身智能感知、決策、執行等關鍵環節,開展前沿技術攻關,并以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重點實驗室作為創新基座,國家電網、京能集團等作為行業應用賦能平臺,構建了集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
其中,具身智能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依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研院)聯合共建,專注具身智能領域的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系統應用的創新與研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在具身智能系統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涵蓋機器人智能控制、多模態感知、人機交互、強化學習等方向,研制了人形機器人、深海機器人、多域移動機器人、醫療輔助機器人等,實現了實時精準感知、動態避障、多任務協同等能力,可應用于醫療輔助、精密裝配、深海操作等多種場景,推動了具身智能的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應用。
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上,通研院的成果——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通通”2.0升級迭代正式亮相。相較于“通通”1.0版本,“通通”2.0在語言、認知、動作、學習、情緒、交互方面實現了多種核心能力的升級。未來,“通通”將成為通用底座支撐各類垂直應用場景,進一步學習行業特定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千萬個“通用智能人”賦能千行百業,同時與具身智能機器人相結合,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養老陪護、數字助理、家用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
模式識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致力于攻克具身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實驗室依托譚鐵牛院士團隊在多模態感知與建模方面優勢,以及譚民研究員團隊在機器人系統與智能控制領域的深厚積累,形成感知建模與決策控制雙輪驅動的研究格局。實驗室在多源融合感知、身份識別、自主決策與控制等方向取得系列成果。
2024年底,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聚焦前沿算法、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方向,設立了23家人工智能領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25北京科技周期間,記者獲悉,這些重點實驗室近期取得了多項成果,北京人工智能第一城正加速建設。
2024年,北京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3458.7億元,同比增長28.8%,增速創近三年新高;全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突破2400家,同比增長9%,約占全國一半,其中獨角獸企業36家,占全國半數以上。全市已備案上線大模型132款,位居全國首位。社會融資規模約440億元,占全國四成以上。
科學導航平臺已應用,助力科研人員高效學術探索
作為科研新范式,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是專注于AI4S領域研究與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也是科學智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
近日,由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與深勢科技聯合打造的新一代AI4S科研知識庫與AI學術搜索平臺——Science Navigator(科學導航)正式上線。
2025北京科技周期間,記者探訪了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據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鑫宇介紹,大多數科學研究確實是從文獻檢索開始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科研人員平均60%的時間耗費在文獻查閱、數據篩選等基礎工作上。但這一過程長期被兩大難題困擾:資源渠道與提煉關鍵詞。更令人頭疼的是傳統檢索的“試錯法”——研究者需要反復調整關鍵詞組合,往往在輸入兩個關鍵詞后便匆忙按下回車,結果卻常偏離真實需求。
大語言模型的崛起帶來了轉機。通過自然語言提問,研究者可以繞過繁瑣的關鍵詞組合,直接描述問題,降低提問精度要求。然而,回答精準程度以及仍需手動二次檢索驗證的問題,仍是待解決的痛點。
目前,科學導航平臺已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線應用。這一平臺顯著提升了多模態科學元素搜索和理解的能力,可識別分析文獻中的化學分子式、圖表和實驗數據等多模態科研數據、全面精確理解科學內容,目前已覆蓋全球1.6億篇文獻。
“平臺幫助科研人員平均文獻搜索時間縮短90%以上,對專業領域復雜問題的問答準確度達到95%以上。”李鑫宇舉例說,當用戶提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突破”這類問題時,系統不僅生成基于多篇頂級期刊論文的綜合回答,更直接提供每篇文獻的可點擊入口。這種“回答即入口”的設計,既規避了大模型的幻覺風險,又將傳統檢索的文獻驗證環節大幅簡化。未來,科研人員可以擺脫繁瑣的信息搜索,把更多時間交給真正的科研。
近期,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還發布了另一項成果——Uni-Lab-OS智能實驗室操作系統。
實驗室里,機械臂與AGV(自動導引車)高精度協同操作,AI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調整實驗方案,自動產出和分析的實驗數據反哺算法模型——這已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實驗室從“工具集合”進化為“具身智能體”的時代已然來臨。
李鑫宇表示,這個打通“讀、算、做”閉環的操作系統——Uni-Lab-OS智能實驗室操作系統,可以解決傳統實驗室手工操作低效、設備孤立及數據分散的痛點,為科研人員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一成果打通了AI for Science各項基礎設施,實現數據、知識、模型與儀器的鏈接,助力傳統實驗室向自動化智能化躍遷升級。”
系統布局5家具身智能領域市重點實驗室
隨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具身智能系統正逐步走向多功能高效協同的階段。
2024年底,北京市科委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北航、北工大、北交為依托單位,系統布局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重點實驗室,圍繞具身智能感知、決策、執行等關鍵環節,開展前沿技術攻關,并以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重點實驗室作為創新基座,國家電網、京能集團等作為行業應用賦能平臺,構建了集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
其中,具身智能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依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研院)聯合共建,專注具身智能領域的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系統應用的創新與研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在具身智能系統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涵蓋機器人智能控制、多模態感知、人機交互、強化學習等方向,研制了人形機器人、深海機器人、多域移動機器人、醫療輔助機器人等,實現了實時精準感知、動態避障、多任務協同等能力,可應用于醫療輔助、精密裝配、深海操作等多種場景,推動了具身智能的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應用。
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上,通研院的成果——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通通”2.0升級迭代正式亮相。相較于“通通”1.0版本,“通通”2.0在語言、認知、動作、學習、情緒、交互方面實現了多種核心能力的升級。未來,“通通”將成為通用底座支撐各類垂直應用場景,進一步學習行業特定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千萬個“通用智能人”賦能千行百業,同時與具身智能機器人相結合,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養老陪護、數字助理、家用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
模式識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致力于攻克具身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實驗室依托譚鐵牛院士團隊在多模態感知與建模方面優勢,以及譚民研究員團隊在機器人系統與智能控制領域的深厚積累,形成感知建模與決策控制雙輪驅動的研究格局。實驗室在多源融合感知、身份識別、自主決策與控制等方向取得系列成果。
本文鏈接:http://www.9978217.cn/v-146-1187.html北京設立23家人工智能領域重點實驗室,多項成果涌現
相關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勇立潮頭競風流——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上篇)05-29
媽媽生日發朋友圈的文案01-07
寫給老婆的話句子11-19
話經典語錄08-08
家具營銷策劃書12-14
簡單的員工辭職信最新09-27
講好雷鋒故事傳承雷鋒精神演講稿03-10
關于上下五千年的感受08-16
續寫總也倒不了的老屋12-05
花木蘭作文600字10-26
蓮文化的魅力作文07-23
2024年桂林學院在貴州招生情況03-01
2024長春電大怎么報名02-10
2024年遼寧執業藥師考試合格分數線公布01-12
表示雪的歇后語11-09
迎元旦手抄報12-31
it工作總結報告范文10篇08-15